针灸配方规律
针灸在治法上虽然与药物不同,但治则是一致的,它同样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在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的病候,通过四诊八纲的分析、归纳,推求病因,确定属何脏何经,而定出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针灸治疗作用的点,是散布在经脉上的穴位,而穴位又是脏腑经络气血流注、转输、聚会于体表的所在。
由于经穴和脏腑经络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因此,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对脏腑经络病候和穴位主治作用的观察,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循经取穴”的原则。
又由于脏腑的功能不同,因此,不同经的穴位,其主治作用不同;就是同一经的穴位由于经气流注、聚会不同,其主治作用也有区别。针灸论治时的多种配穴法,正是根据穴位相对特异性的这些特点而总结出来,因而具有一定规律性。
循经取穴这是针灸处方配穴的一个总的原则,它是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病变(或有关)经脉上的穴位。
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为循经远道取穴和局部取穴。
1、循经远道取穴主要选取与病变脏腑经络有关经脉循行远隔部位(肘或膝以下)五输穴作为主穴或配穴。
由于这些穴位具有远近调节的功能,对本经或有关经脉头面、躯干、脏器疾患有直接调和的作用。施治时可根据经脉的直属和络属关系以及循经流注特点,灵活选择本经、表里经或同名经穴位,这种取穴法主要适用于脏腑或器官病变。
如肝阳亢盛头痛取太冲,齿痛刺合谷等。
比如陈全新教授曾采用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为主治疗急性阑尾炎例,其中例痊愈,总有效率达88.4%;刺手厥阴心包经“郗穴”郗门为主治疗心绞痛22例,症状缓解21例,无效1例,有效率99.5%。
2、循经邻近/局部取穴这是根据经络具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功能,而选取病部循经所过的穴位,直接疏通病部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治疗目的。
如口耳疾配听宫、听会,膝痛取犊鼻,肘痛取曲池等。但应注意如局部红肿热胀,则不宜在患处针刺,可选病部循经所过邻近穴位。
这种取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但必须注意结合整体辨证,并与有关穴位配合使用,才能丝丝入扣,切中病机,避免局限性。
有采用此法治疗例痹证,有效率达96.1%。
常用重要配穴针灸取穴必须根据病情,除选用有针对性的主穴外,还应选用一些相关的穴位作辅助,才能发挥疗效。
如对脏腑气血有直接调和作用的“俞募穴”,“原穴”,治疗本经急性痛症“郗穴”和“八会穴”等。
例如,陈全新教授曾用“滋阴去瘀法”治疗消渴证(糖尿病)33例,主要选肾俞、脾俞、肝俞等滋阴养血固肾,并辨证配伍肺、胃、肾经穴用平补法,经1疗程3个月治疗,其中近期痊愈16例(三消症状消失,血糖正常,尿糖转阴),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8%。
随症配穴按照病人就诊时突发症状或兼症,适当选配有关穴位,随症治疗。
如发热配曲池,呕吐配内关,食欲不振配足三里等。这些随症配穴对改善兼症,促进整体功能康复颇高助益。
病证有标本,病情有缓急临床取穴要灵活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
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所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谨察间甚,以意调之,同者并行,甚者蚀行。”
诊治过程中要根据病情缓急和病症轻重程度来决定治疗方案,特别注意针刺穴位的先后和补泻手法的施用,必须参照当时的病情。
如发作性痛证,宜先刺远隔穴位,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症状改善后,再刺痛处穴位。这样,可避免病变部因过敏而肌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剧疼痛。
又如治疗胆绞痛发作,应采用大泻法,但如果针刺阳陵泉后绞痛已明显缓解,再刺其他穴位时则可改用平泻法,使经气保持通畅。这就是说对同一病人,在同次针刺过程中仍要根据治疗过理中病情的变化而灵活施用补泻手法。
以上取穴配穴原则,充分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特点,是对针灸辨证施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的阐发,临床上可根据以上针灸辨证特点得出正确的辨证,制定治疗方案,根据针灸配方规律选穴处方,在辨证基础上采取不同的针刺手法进行操作。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