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吴蓓宏新零售商业评论收录于话题#数字化4#大公司5
作者:吴蓓宏,《商业评论》首席编辑
“数字化既是发展问题又是生存问题。”
好文字
7分钟阅读
年,张勇在四川开起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多年后,海底捞已做成全国直营连锁,还把店开到了海外。截至年底,海底捞的全球门店数量达到了家,拥有万会员和10万员工。
门店数量、会员数量的激增使得原来的系统速度迟缓。快速增长的背后必然要有相应的数字化新基建作为底层支撑。
在海底捞首席信息官邵志东看来,数字化既是发展问题又是生存问题。业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会驱动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年海底捞开始将核心业务系统陆续上云;
年,它和阿里云合作搭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移动中台的基础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升级海底捞超级App,重构会员体系,同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智慧餐厅,采用自动配锅机、智能传菜机器人和智能厨房管理系统;
年计划完成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部上云,将自动配锅机和智能传菜机器人推向数百家门店。
在餐饮行业的数智化方面,海底捞已然走在了前列。
从“海底捞”到“云上捞”
海底捞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系统,包括点餐收银、会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等个系统。但是所有这些系统在年之前都不是部署在云上,而是在传统的IDC机房里,扩展比较困难,故障率较高,容易遭受DoS攻击,造成网络拥堵。
年,海底捞决定上云。第一个上云的是点餐收银系统。
上云不是简单的迁移,原有的系统需要重构,解决兼容性的问题,系统之间的接口要重新联调或部署,应用防火墙的规则等也要调整。
海底捞一家店一家店地修改调试,蚂蚁搬家,历时两年完成重构上云。上阿里云之后,当门店数扩张到家、家,系统故障也大幅降低。
第二个上云的就是会员体系。
年5月,海底捞与阿里云合作实施超级海底捞App项目,10月16日新App正式上线。这个App项目其实做了两件关键事情:
一是中台的搭建,即在阿里云上建立起移动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基础架构,相当于挖好地基,为以后业务部门的“造房”需求提供底层支持;
二是重构整个会员体系上云,以支持高并发流量的需求。新系统现在可以轻松支持亿级的会员数量和千万级参与者的活动。
年,海底捞的订餐排号系统也搬到了云上。年,主要是将PeopleSoft人事系统与SAP的ERP这类后勤系统上云,这样从前端到后端所有核心业务系统将全部上云,海底捞全面实现“云上捞”。
上云之后,网络服务能力增强了数倍,基础设施的故障基本没有了,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线下极致服务向线上延伸
海底捞向来以极致服务闻名。不过对于传统餐饮店而言,一般只有在顾客到店消费时,才会跟顾客产生连接,当顾客离店,这种连接就中止了。而现在餐饮品牌除了线下服务,还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触达他们,与顾客有更多的互动。
比如,海底捞超级App就是一个移动线上入口。海底捞的门店在用餐高峰时段经常爆满,需要长时间排队,为此海底捞在排队服务方面花了很多心思,比如提供小零食、美甲、折纸抵现等。
现在,排队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来解决,在超级App上,可以提前预订或当日排号,而且可以选择“靠窗”“靠游乐园”“相对安静的位置”等落座选项,生日聚会还是同学聚会的场景选项,还可以备注“准备宝宝椅、儿童餐具”等特殊需求。
顾客无论通过Pad端还是超级App端或其他端口登录点餐,每一次消费信息都会沉淀在数据中台系统中,并产生一些个性化的会员标签,比如爱吃辣、喜欢素食等。
这样顾客到了海底捞全国任何一家店,服务员登录系统,就立刻能知道他的偏好,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比如送上他爱喝的冰水,为孕妇准备鱼汤或靠垫,推荐一些他喜欢的菜,或免费送上一份他曾大赞的小食,让顾客身在异乡仍有宾至如归、被人关心的感动。
大中台、小前台
海底捞虽然早已建立了数字化系统,但是这些系统早期都是孤立的烟囱式系统,相互没有打通,存在诸多重叠和冗余。
比如,海底捞App有自己的前端和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