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ldquo疖rdquo的

彭洋的号怎么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481148599589&wfr=spider&for=pc

医院

年3月30日-4月7日。期间课堂教学7天。

授课专家:吴中朝教授

授课内容:

(一)吴中朝教授古典针法理论与实践传承班

1.《内经》针法理论及临床应用

2.《难经》针法理论与临床应用

3.《针灸大成》针法理论与临床应用

(二)吴中朝教授灸法理论与实践传承班

1.吴中朝教授基于灸材的灸效理论与应用传承班

2.吴中朝教授基于灸量的灸效理论与应用传承班

3.吴中朝教授基于灸时的灸效理论与应用传承班

-

中医外科:“疖”的治法

“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外科理例》云:“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出”。

用西医学的描述来说就是:疖起初多为一浅表的毛囊炎性丘疹,随后炎症向下及周围发展,形成一硬结,顶端可出现黄白色脓栓,伴有红肿及疼痛。数天后硬结可变软,有波动感,可有脓液从破溃的脓栓排出。

疖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一、中医外治法

“疖”初发时虽小,但不可轻视。中医对疖的外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兼清暑化湿。

发作初期:较小的疖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较大者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选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等取其中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日1~2次,或煎水外洗,每日两次。

成脓期: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创口较深者可以用药线引流。蝼蛄疖[注]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者,待死骨松动后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溃后期:一般出脓即愈。脓尽后用白玉膏掺生肌散收口。

二、疖的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热毒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阴虚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gjm.com/zcmbzz/12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