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阿姨30年前剖腹产留下15cm长疤

“这个又痒又丑的疤真的消失了,真是不敢置信!”近日,54岁的马女医院皮肤科门诊复查腹部瘢痕治疗效果,高兴地向医生表达了她的喜悦。

与许多经历过剖宫产的妈妈一样,马女士因30年前的剖宫产,在腹部留下了一条长约15厘米的手术瘢痕。起初,她认为这是孩子带来的爱的印迹,不曾在意;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条瘢痕开始发生变化。一开始是瘢痕处的皮肤出现了轻微的瘙痒、疼痛,让人忍不住去抓挠;后来,疤痕有增长之势,越长越粗,仿佛一根“肉条”;近年来,瘢痕更是增生明显,“肉条”长成了一大块“肉团”,粉红色的瘢痕凸起于腹部皮肤表面,看上去有些狰狞。

“这个疤不仅难看,还很不舒服,痒起来没完没了!”马女士非常苦恼,渴望着有个方法能让这个“肉团”彻底消失!半年前,马女医院皮肤科就诊。接诊的皮肤科副主任张英博仔细查看了马女士腹部的瘢痕,发现其范围超过了原手术切口范围,整个瘢痕大约15厘米×5厘米×1厘米,是典型的“瘢痕疙瘩”。

据介绍,当皮肤出现创伤时,人体在创伤修复的过程中会产生或大或小、颜色或深或浅的印记。一般来说,表皮损伤基本不产生明显的伤疤,而深达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必然通过瘢痕修复。瘢痕相对于正常的组织而言,是一个不完善的替换,外观、质地和结构均与正常皮肤有一定差别。病理性瘢痕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前者是指不超出原损伤部位的瘢痕组织,一般呈红色或粉红色,较为坚硬且瘙痒,经过数年后自行消退;而瘢痕疙瘩则是指皮肤伤口愈合后所形成的过度生长的异常瘢痕组织,其病变往往超过原始皮损的范围,表现为高于皮肤表面,摸上去质地硬韧,为颜色发红的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的肿块,并持续性生长。

瘢痕疙瘩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胶原蛋白异常等有关,常出现在烧烫伤、预防接种、打耳洞、外科手术、毛囊炎等皮肤损伤后。不仅影响外观,还常伴有疼痛、瘙痒不适,甚至有影响运动功能、反复感染、继发癌变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马女士的瘢痕疙瘩面积较大,张英博经过评估后,考虑外用药、局部注射、光电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可能效果不佳,在与皮肤科团队充分讨论后,决定采用手术切除病灶+LBD减张缝合+浅层放疗的联合治疗,同时配合使用减张衣,在去除瘢痕疙瘩与预防复发的环节上均予以充分干预,尽可能保证治疗效果。

半年后,马女士再次来到皮肤科门诊复查:腹部皮肤平坦,只留有细长的白色印迹,瘢痕没有复发迹象。马女士别提有多高兴。张英博嘱咐马女士尚不可大意,还需要继续穿减张衣持续减张,并定期随访2年以上,才能尽可能减少复发可能。张英博提醒,市民朋友如果发现破损部位出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的结节,局部有疼痛、瘙痒症状,或出现持续性生长、反复感染、破溃等情况,建议及时找专业的皮肤科医师诊治。对于瘢痕体质者,可在术后早期,对皮肤张力大的部位如前胸、肩背、关节等部位采取干预措施,可使用减张贴或减张衣、硅酮制剂、局部注射抗炎、抗增生药物、光电治疗等,以最大限度地预防瘢痕形成。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通讯员胡孟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gjm.com/zcmbyf/13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