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口服异维A酸(13-顺式视黄酸)可有效治疗重度结节性痤疮,不过此药有致畸等多种不良反应,用药时需谨慎评估。本文主要讨论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一、作用机制
口服异维A酸可直接针对痤疮发生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治疗可收缩皮脂腺、明显减弱皮脂分泌,皮脂减少可抑制皮脂依赖性细菌(即痤疮丙酸杆菌),后者是寻常痤疮炎症的关键促进因素。异维A酸同时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促进脱屑正常化,据此可抑制粉刺形成。
二、临床应用
美国FDA批准异维A酸用于重度、难治性、结节性痤疮(图1、2),这类痤疮定义为“对系统性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无反应、有多发炎性结节(直径5mm)的痤疮”。
图1.重度痤疮
图2.异维A酸治疗重度痤疮前后对比
同时,临床医生也会考虑给下列患者进行口服异维A酸治疗:
●治疗抵抗的痤疮
●瘢痕性痤疮
●有明显精神压力的痤疮
●暴发性痤疮
●寻常痤疮患者出现抗生素诱发的革兰阴性毛囊炎
三、给药方法
治疗首月以0.5mg/kg/d开始治疗,随后增加至1mg/kg/d,每日分1-2次口服。总累积治疗剂量为-mg/kg,通常治疗4-6月,平均20周左右。可以直接停药,无需逐渐减量。不过也有一些证据显示较低口服剂量同样可能有效。推荐进餐(特别是高脂饮食)时服药,这会增加异维A酸吸收度。
异维A酸初始治疗时可能加重痤疮,首月初始治疗剂量0.5mg/kg/d或可降低此风险。早期的加重在治疗后期通常会减轻,对于暴发性痤疮等严重的炎症性痤疮,病情加重会更剧烈。少数病例可能出现结节溃烂或形成肉芽组织,对此应当暂时停药。有时在异维A酸治疗前会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0.5-1mg/kg/d)治疗1-2周以防止痤疮突然加重。
四、治疗反应
口服异维A酸被认为是唯一可永久改变痤疮自然进程的药物。大多数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可获得长期改善。停药后改善作用仍可能持续数月,若要重新治疗,至少需要间隔5月。
有数据显示,96%的复发发生在停药后的3年内,复发率最高的是总累积剂量低于mg/kg的人群。有研究显示,总累积剂量低于mg/kg的痤疮患者复发率高达82%,而高于mg/kg的患者,复发率仅为20%。另外,年龄低于16岁的服药人群复发风险也较高。
尽管异维A酸单药治疗反应较高,但仅有部分患者能真正治愈。一项病例系列研究发现,有39%患者治愈,其余61%患者仍需外用药、外用药加口服药或增加异维A酸的疗程。另外,异维A酸第2疗程的治疗反应率与第1疗程相似。
(一)低剂量异维A酸
低剂量异维A酸(低于0.5mg/kg/d)可能对部分痤疮患者有效。有单盲随机试验显示,与0.5-0.7mg/kg/d的高剂量组相比,0.2-0.4mg/kg/d的低剂量组治疗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改善率和1年后的复发率相当,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不过尚无高质量证据评估低剂量异维A酸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二)高剂量异维A酸
有证据表明高剂量异维A酸可降低重度痤疮患者的复发风险。研究发现,对于累积剂量≥mg/kg的患者,停药1年后的复发率为26.9%,明显低于低剂量组的47.4%。总体来看,高剂量异维A酸耐受性良好。在高剂量组中,维A酸类皮炎是唯一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不良反应,达53.8%。
五、安全性
异维A酸可能有严重或限制其使用的不良反应,例如致畸性、皮肤黏膜不良反应、肌痛、高脂血症、肝肾不良反应及假性脑瘤等。
(一)致畸性
异维A酸具有致畸性,可致自然流产和严重危及生命的先天畸形。胎儿异常通常与男性服用异维A酸无关。早在年,美国FDA就启动了异维A酸风险管理计划,这项称之为iPLEDGE的计划旨在预防妇女孕期使用异维A酸。该计划要求异维A酸流通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批发商、医生、药店、患者均要在iPLEDGE系统中登记。在获得女性孕检阴性的结果后才能为患者处方或发售该药物。
(二)皮肤黏膜不良反应
异维A酸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包括唇炎(图3)、皮肤和黏膜干燥、鼻衄、脱屑、光敏感和瘙痒,且呈剂量依赖性。唇炎常常较为明显,需要频繁使用局部润肤剂。患者出现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眼部症状的风险也会增加。偶可出现甲状腺炎、化脓性肉芽肿、暂时性弥漫性脱发、指甲变软、甲沟炎(图4)等。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皮肤脆性增加和皮肤萎缩,故应避免皮肤磨削、激光治疗或化学剥脱等治疗。
图3.唇炎
图4.甲沟炎
(三)其他不良反应
异维A酸还与多种其他副作用有关……
六、监测和停药
治疗前应查肝功能、空腹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异维A酸的产品信息建议每周或每两周检查一次空腹血脂,直到脂质反应稳定为止。
然而,对于无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的健康年轻人,医生并未检查这么频繁。有学者指出……
停止治疗的适应证包括: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例如,高于mg/dL或9mmol/L)……
查看全文,请登录优麦医生APP
有奖问答,等您参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