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去后一周左右可能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峰,大家需严防四类疾病:肠道传染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接触性疾病(红眼病、皮炎等等)。
预防洪灾后的疾病,要注意不喝生水,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的临时饮用水要消毒;注意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洪水退去后,要清除井水污泥并投以漂白粉消毒,应将家具清洗再搬入居室;做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灭螨防螨工作,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注意手部清洁,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
传染病:从外界感染到病原体后,不但自己患病,而且又将病原体排出,污染环境而传染给他人,造成很多人患病,传染病的发生有三个环节,即传染的来源、传播的途径和免疫力低的易感人群。发生传染病必须存在病原体,病原体的来源是传染病病人及自己虽未病但为带病原体的人(带菌者)或动物。传播途径一般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或间接接触、创伤或昆虫媒介等。假如人体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得到感染。
在发洪水后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因为人的吃、用离不开水,而发大水时的水源中带有农田、兽舍或泥土中各种各样病原体,而且有人和动物粪尿等排泄物的污染,如果这样的水没有经过彻底消毒,人饮或用后就会得到传染。从水中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和传染病有:
(一)霍乱弧菌引起霍乱或副霍乱。该细菌进入胃到小肠,约3天后就会发生严重呕吐和腹泻,粪便呈米汤样。由于大量失水,病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休克死亡。(二)痢疾或副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或副痢疾。细菌在大肠内繁殖,产生的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溃疡、坏死,人在受染后1~3天发病,有发热、腹痛、腹泻,粪便中有粘液或脓血。严重者可发生微循环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三)沙门氏菌引起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有几千种,有的经污水或食物感染后4~24小时发生胃肠炎,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病人一周内痊愈,但治疗不及时也可造成死亡。有的沙门氏菌可以从消化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有发热、出汗、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从小肠侵入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到达全身器官,引起持续高热、乏力、全身酸痛、肝脾肿大,肠壁局部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造成肠出血或肠穿孔,粪便中不断排菌,病程数周。(四)大肠杆菌。虽然大肠杆菌存在于每个人肠道,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但大肠杆菌型别很多,有的型有各种各样致病性。年5~8月日本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H7的暴发流行继而我国江苏、山东等地也陆续有病人发现,该菌引起出血性肠炎值得重视。(五)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虽然甲型肝炎病毒也经消化道感染,但经饮、用水和食物传播的主要有戊型肝炎病毒,我国西北、东北等地曾有流行,洪水过后更要注意戊型肝炎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发大水后,除要防止消化道传染病外,其他如接触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也属重要,如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此病在人与兽均可患病。该螺旋体存在于受感染的鼠类或家畜体内,从尿排出污染水源,尤其在发洪水地区,当人接触疫水后,钩端螺旋体穿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病人轻者症状如流感,重者有黄疸出血,病死率高。又如布氏杆菌引起布氏菌病,也是人畜共患,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畜牧区有流行。布氏杆菌可随家畜尿粪排出,污染水源,人通过接触疫水等途径受到感染,细胞在血流中繁殖,可引起波浪热,难以根治。此外,还有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要防止上述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避免接触疫水,并将用水净化,饮水消毒。水净化可用明樊沉淀,饮用水可用0.5~1%漂白粉消毒,在5分钟内杀死一般微生物,再经℃煮沸5分钟即可。排泄物可用5~10%来苏尔处理,擦拭病人用具。接触病人后的手可用1:0新洁尔浸泡。如今,许多传染病可用疫苗接种来预防,必要时,可用打预防针的办法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免疫力。
洪灾过后,鼠类以及蚊蝇等虫类,会导致疾病蔓延。
因为大水,令鼠类大量聚集于无水高地,与人的接触机会比平时增加了几十倍。洪水退去后,原本聚集的鼠类又开始分散,它们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也随之扩散。与此同时,洪水过后,坑洼等地多处积水,造成蚊蝇等大量滋生,由蚊蝇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疟疾、登革热等发病率也会上升。所以洪水过后,灭蚊灭鼠是防止传染疾病的重要手段。灾区常见的疾病有皮肤病及霍乱等传染病,食物、农药中毒事件也不时发生,还有溺水、触电、中暑、毒虫毒蛇咬伤等意外发生,所以灾区人们要尽量待在安全区域,避免接触疫水,食用干净的食物,注意安全。
一、个人卫生六要:
1、水中要加消毒片;
2、开水要煮沸5分钟;
3、饭前便后要洗手;
4、衬衣内裤要干净;
5、被子要勤晒;
6、有病要及时找医生。
二、个人卫生六不要:
1、不要生吃海鲜、水产品;
2、不要用污水洗瓜果、碗筷;
3、不要吃死的家禽家畜;
4、不要举行聚餐活动;
5、不要随地大小便;
6、不要到河沟、池塘中涉步或洗澡。
三、环境卫生六动手:
1、清除临时住所周围的粪便、污物;
2、修建临时厕所,厕内要加生石灰;
3、保护水源卫生,不在周围洗衣洗物;
4、废弃物集中堆放,妥善处理垃圾、赃物;
5、人畜分离,家禽家畜圈养;
6、及时消毒,深埋死禽畜死鼠。
洪水过后常见皮肤病防治
皮肤病洪涝过后可造成多种疾病的爆发流行,常见的有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其中皮肤疾病约占各种疾病的一半以上。
手足浸渍:由于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脚趾间。
治疗方法:保持局部干燥,洗净晾干后可用扑粉(一般市售痱子粉均可)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3%的硼酸粉湿敷,待干燥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擦。
湿疹: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中,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处理不当会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
治疗方法:一般用3%硼酸粉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外搽。皮损较多、症状重者可口服扑而敏等药物。
夏季皮炎:在灾区中较常见,因此时多为夏季,长时间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产生红斑、脱屑,有的可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伴有疼痛、烧灼感,甚至在病变部位出现水疱和大疱等。
治疗方法:可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减轻不适感。
毛囊炎:因为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人们又长时间抗灾,挥汗如雨,加上没有清洁用水洗浴,因此也是毛囊炎容易发生的时候。
治疗方法:对较少的毛囊炎,除注意个人卫生,外用抗生素软膏。对多发性毛囊炎可同时口服抗生素。
阴囊皮炎:发生于阴囊及邻近部位的皮肤红斑、渗出性皮肤病,俗称烂裆。这是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穿着长衣裤,阴部长时间不透气造成的。适时更换内衣裤,使阴部保持清洁干燥是预防该病的最好办法。
治疗方法:一旦发生该病,尽量避免接触水体,外用扑粉或复方康纳乐霜每日2-3次。
脓疱疮: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疱内的液体逐渐变得浑浊,疱也变得松软,因重力的作用,呈瓶水样挂在皮肤上,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
治疗方法:用消毒针将脓疱穿刺,吸去分泌物,然后外敷氧化锌油膏等。 皮
肤癣病:手足癣在灾区是非常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还有体癣和股癣等,此时都易发。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涂或抗真菌外用药膏或药粉等。
虫咬皮炎:夏季是蚊虫繁衍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洪涝灾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达不到保证,如睡觉时容易受到蚊虫的叮咬等。在儿童中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患儿主诉皮损较痒,往往在皮肤上可见到抓痕。
治疗方法: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等是预防该病较好的办法。对于虫咬皮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其它止痒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
生活环境应急处理
另外据专家介绍,洪水过后,灾区面临生活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容易流行的问题,改善住宿条件和饮食饮水卫生是当务之急。具体措施包括:
治理环境卫生
及时清理倒塌房屋,在清理垃圾、粪便等之前,要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严禁接触各种污染水体,做到不喝生水。在洪水围困期,要加强对水体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对于被洪水淹没、污染的水源或蓄水池,应立即清理修复,重新蓄水后做一次彻底消毒,并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以及动物尸体等污染物。建立水源保护制度,设岗看管。凡被洪水淹没、污染的水源和蓄水池,卫生防疫部门对水质要进行检测。凡严重污染者,一律封闭,待彻底处理后方可使用;对浑浊的水源要加入硫酸铝、明矾(硫酸钾铝)、三氯化铁等使水中带负电荷的硅、腐植微粒互相吸引而下沉;可用漂白粉或碘酊对饮用水予以消毒后方可饮用。
生物媒介防治
大范围开展灭蚊、灭蝇和灭鼠工作,清除滋生地,消灭控制钉螺。同时,要加强个人和集体防护,搭建防蚊帐,涂抹驱蚊剂,不要在有钉螺处休息住宿。
注意食品卫生
杜绝“病从口入”,严格做到“十不”。即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霉变的食物和糕点;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搞集聚和野餐活动;不用脏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凉拌菜;不共用毛巾和牙刷。除注意饮食以外,最好每餐都吃醋和蒜,既能增加胃内酸度,又能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在吃凉拌菜时,更不要忘记加些醋和蒜泥。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实践证明,一些灾区之所以疾病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疾病预防工作认识不到位或大灾过后的麻痹松懈情绪有关,所以,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地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要深入灾区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病知识,实行集体预防和个人预防相结合,主动预防与被动免疫相结合,让灾区人民提高防病意识,自觉主动地采取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防护能力。
做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防疫部门要做好洪水过后的消毒、杀虫、灭鼠工作指导,提供药品、器械和技术指导。常用消毒药品有二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净水片,常用杀虫药品有残杀威、马拉硫磷、DDVP、氯氰菊酯、氯硝柳胺。灭鼠则可以采用鼠夹、鼠笼、溴敌隆毒饵、粘鼠板等。常用的喷雾器械有各类背负式机动喷雾机、手提气压式喷雾器、热烟雾机、车载式超低容量喷雾机、飞机超低容量喷雾装置、大面积车载喷粉机等。
加强疫情监测和医学观察
注意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趋势、疫情动态,及时报告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严格隔离制度。参加抗洪的人员离开灾区后,要对他们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时间要超过传染病的潜伏期。
灾后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洪灾后容易发生食物中毒、霍乱、痢疾、伤寒、甲肝、钩体、疟疾、乙脑等疾病。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进行预防:
一是迅速清理室内外淤泥、垃圾和粪便,疏通阴阳沟,填平坑洼,深埋动物尸体,并使用漂白粉喷洒消毒;对重点地区喷洒敌敌畏杀虫,但应避免污染食物和饮用水源。
二是储水池、水井要及时清除淤泥,并在清洗后使用漂白粉消毒,家庭水缸水要使用泡腾片进行消毒杀菌。
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瓜果蔬菜及餐饮具用前清洗消毒,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事物,不喝生水。
四是避免赤足下地,尽量减少与洪水接触的机会。
五是对易感人群要及时采取免疫预防措施,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怎样做好灾后饮水消毒
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洗食品、餐具或刷牙、漱口,便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因此,注意饮水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洪涝灾区搞好饮水卫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而且,一定要实行饮水消毒。
首先,保持水具洁净。存水的用具如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其次,进行混凝沉淀。方法是:50公斤水加明矾或碱式氯化铝2.5-4克,或每桶水(约25公斤)加花生米大小的明矾一粒,搅拌1-2分钟,静置10分钟左右,使水澄清。
然后,进行饮水消毒。用漂白粉精消毒(按含有效氯50%计算),每吨水加4-8克;若用漂白粉精片消毒(按每片含有效氯0.2克计算),则每担水(50公斤)加一片。方法是:将漂白粉精或漂白粉精片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
漂白粉(精片)遇高温、亮光、潮湿会失效,所以必须放在能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避免小孩误食。
农村如何开展有效的农业生产自救
在洪水过后,群众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安全,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农民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农业生产自救。
村民注意卫生,谨防传染疾病
由于洪水的冲刷污染了生活用水和居住地,加之夏季蚊蝇孳生繁殖,造成了生活环境污染,易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特别是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为此,市民要注意卫生谨防各种传染病。
据悉,洪涝灾害后易发生如伤寒、病毒性肝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及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为此,医院内科的庄医生提醒,洪涝过后要注意卫生,不要接触各种污染水体。同时要注意蚊蝇传播疾病。
在食品卫生方面,市民不应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腐败变质食品、霉变食物和糕点;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搞聚餐和野餐活动;不用脏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凉拌菜;不共用毛巾和牙刷。并消毒被雨水浸泡的餐具。
及时清沟排水适量施用肥料
市农业局产业发展科有关专家指出,暴雨过后,应及时对蔬菜、水稻等农作物进行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提高农作物的根系活力,受淹的水稻在退水后应及时清除茎叶污泥。对沟渠不畅、受淹的田块应抓紧清沟排水。灾后如遇高温晴热天气,避免一次性排尽田水,而要保留田间3厘米左右的水层,防止高强度的叶面蒸发导致植株生理失水而枯死。
同时,应根据各种农作物的需肥量和受灾情况,及时适量施用肥料。由于植株根系受损、长势减弱、田间湿度大等原因,大棚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极易受病害感染,可根据发病情况,选用农药防治。
提高饲料营养,彻底消毒栏舍
暴雨过后,因空气湿度增加,造成畜禽产生应激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可能带来畜禽疾病的暴发或流行。因此应注重加强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
有关专家提醒,暴雨过后,应迅速对饲养场、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场地进行清理打扫,保持栏舍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同时,对畜禽栏舍进行一次彻底全面消毒、灭源工作,消毒池内的消毒药要每天更换一次。散养户可用10-20%的石灰水或20%-30%的热草木灰水进行消毒。
专家还提醒,要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配比,适当增加维生素、蛋白、能量,禁止饲喂变质饲料。
白癜风可以治疗吗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