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洪灾过后,须防大疫

导语:梅斯小编提醒大家:洪灾过后,须防大疫!

来源:梅斯医学

近日持续强降雨导致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企业机关单位、普通市民组成抗灾统一战线,展开紧张的后援工作。7月5日,李克强总理一早飞赴安徽阜阳,第二天从湖北武汉乘火车返京,奔赴3省、历时30个小时考察长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情况。

在这里MedSci小编想提醒各位:洪灾过后,须防大疫。

洪涝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受灾群众的人身安全和物质财产造成威胁,而且对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一、传染性疾病

洪水期间生态环境的改变、受灾人群抵抗力的下降等均会使传染病风险加大。

洪涝灾害早期: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戊肝、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肠炎等)

由于饮用水源污染、供水和消毒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灾区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消化道疾病常为早期首发病。

洪涝灾害中期: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如乙脑、疟疾、鼠疫、血吸虫病、钩体病、出血热等)

如果洪水长期不退,受灾人群频繁接触疫水,呼吸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增加。

洪涝灾害后期:自然疫源性疾病

洪水消退期或消退后,鼠类、钉螺以及蚊类易繁殖,使自然疫源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二、皮肤病

看到这些图片总是会很心塞。回到正题,与洪涝灾害相关的皮肤病有:手足浸渍、湿疹、夏季皮炎、毛囊炎、阴囊皮炎、脓疱疮、虫咬皮炎。

趟过洪水的亲们,回家后记得一定要冲洗。

三、慢性疾病

有研究表明,灾区民众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人体8大系统相关的慢性非传染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灾区。但是由于慢性疾病的时间周期长等因素,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四、心理疾病

当洪涝灾害超出承受能力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主要有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恐惧等。

数据显示,年洞庭湖洪灾区人群PTSD的阳性率为9.2%(/),提示PTSD在我国洪涝多发区人群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心理疾病。

此外,重灾区抑郁症、焦虑症检出率显著高于非重灾区。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等与抑郁症、焦虑症呈正相关,且女性高于男性。

以上所谈到的疾病中肠道传染病是最最最常见的,也是灾区人民深受其扰的病变。

对于肠道传染病的预防,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管好水源、管好粪便、杀灭苍蝇”,从而防止病从口入。对肠道传染病患者应严格管理,避免交叉传染。

谨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梅斯医学(MedSci)

学术驱动临床









































白癫疯医院
云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gjm.com/zcmbhl/5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