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66445.html
盛夏已至,北京的气温是越来越高,每天都是35度+……
身边的宝妈每天都忧心忡忡,讨论的话题已经变成:
“孩子晚上睡不踏实,摸一下头上、后背上全是汗,这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就开始长痱子,可咋办呀!”
“以前对夏天没这么讨厌,自从有了孩子真是对夏天无爱了。”
很多家长怕孩子热,所以开了空调,可空调时间一长又担心孩子感冒着凉,就又盖起了被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顿操作猛如虎,可千防万防,孩子还是起了痱子!
您将看到
☉孩子起痱子怎么办?痱子粉真的管用吗?
☉为什么我的孩子每到夏天就长痱子?如何从源头上避免?
☉如何判断到底是痱子,还是湿疹?
☉得了痱子如何护理?怎么做?
☉夏季最爱找上孩子的皮肤病是什么?如何预防?
针对以上等等问题,我们请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医院皮肤科张斌副主任医师,看医生怎么说……
医院专家怎么说
请您点击视频↓↓
本期内容关系每个孩子的健康利益
若有启发帮助欢迎转发
请让更多的人受益
在视频中,张斌医生提到:
“由于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孩子容易出汗增多,再加上家长有的时候没有注意,可能对于孩子这种清洗或是洗澡没有做好的时候,这时汗液直接刺激皮肤可能导致一些皮肤疾病。
另外,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会引起孩子的排汗障碍,同时也会造成一些排汗障碍性的疾病,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痱子。
痱子我们在临床上分为几大类型,白痱、红痱和脓痱,简单地说如果痱子激发感染的时候,加重了这种脓痱的表现,这时候是一定要就诊的!
”湿疹or痱子?别再傻傻分不清
痱子和湿疹都是夏季孩子最常见的皮肤问题,都是红红的小包,都会出现瘙痒。
不抓,痒!抓,可能会继发感染,甚至留疤!
每当炎热多雨的夏季来临,痱子和湿疹都是孩子难以逃脱的“恶梦”!可很多家长却表示:痱子和湿疹有时真是傻傻分不清啊!
痱子和湿疹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原因和护理却完全不同,如果搞错了,反而会让孩子更遭罪!
那如何准确判断孩子是得了痱子,还是湿疹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区分:
线索一:看它们的“长相”
即使是孪生兄弟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湿疹和痱子也是一样。
视频中张医生提到,痱子我们经常在临床上分为几大类型,比如白痱、红痱和脓痱。无论哪一种,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一些针尖大小的小水疱。
而湿疹则是多形性损害的,开始时皮肤会发红,出现丘疹或水疱,有时还会渗出液体,形成痂皮,伴有剧烈的瘙痒。
线索二:看它们出现的位置
痱子喜欢在闷热且容易出汗的地方出现。所以,张医生提示大家,后背、脖子等这些地方都是容易出现痱子的部位。
而湿疹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孩子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所以它在全身都有可能出现。多见于小婴儿多见于面颊部、前额、耳后等。
线索三:看它们出现的速度
痱子,常常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突然出现在孩子身上,并且会迅速的增多,且消下来后可能会出现少许的白屑。如果护理得当它消退的很快,但复发的速度也很快。
而湿疹,通常是因为孩子皮肤护理不当后逐渐冒出来,一般一次会持续2-3周。患有慢性湿疹的孩子,甚至几个月或几年内反复发作。
所以,在了解了它们的区别之后,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判断出孩子当下到底是得了痱子,还是湿疹,就能进一步的对症治疗了。
孩子得了痱子如何护理?
虽说痱子不是什么大病,但痒起来却也是十分“要命”!
那夏天到底该如何让孩子少生痱子?孩子起了痱子又该如何护理呢?对此,张医生有话说……
很多家长在孩子得了痱子后,经常会使用痱子粉来缓解孩子瘙痒的症状,以为这就是治疗。
但在张医生看来,痱子粉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吸收汗液,它更多的作用是预防而不是调理。
所以,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痱子伴有破溃时,那再用痱子粉可能会堵住孩子的毛孔,让情况变得更严重。
其次,痱子粉在使用的时候,细小的粉末容易被孩子吸入体内,严重的会导致过敏性咳嗽甚至哮喘。
张医生建议大家,如果出现比较轻的痱子,我们可以用一些收敛的制剂,比如炉甘石洗剂外涂。
如果是比较重的痱子,或者继发感染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抗生素的软膏外涂(咨询医生后使用)。那么如果状况没有缓解,并持续加重的话,我们就需要带着孩子就医了。
痱子,说到底是一种与“热”相关的物理性皮肤病。
所以在张医生看来,比起治疗,对于痱子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以防范为主。
首先,保持环境凉爽
我们刚才提到痱子主要是因为天气热,导致的排汗障碍引起的,所以孩子一定要保持凉爽,包括周围环境的凉爽。
比如室内温度过高时开空调,室温最好控制在26-28℃,风口不要直吹孩子,防止受凉感冒。
中医治以清热解暑化湿,儿童可以常以绿豆汤、金银花露煎水代饮用来消暑祛湿。
其次,保持皮肤清爽
保持皮肤清爽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勤洗澡
我们要通过洗浴,来去除孩子身上的汗液刺激,从而减少痱子的发生。
那每天洗几次澡合适呢?在张医生看来,如果是在出汗较多的夏季,我们一天洗两次都是可以的。
张医生建议,洗澡时一般要用弱酸性的沐浴露,且洗澡的水温在35-37℃,洗的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就可以。
第二种:涂抹清爽的润肤剂
洗完澡后,我们要在局部涂抹一些比较清爽的润肤剂,比如乳或露的制剂。
因为这种润肤剂的作用有两种:
☉修复孩子的皮肤屏障;
☉防止或阻隔汗液等刺激因素,降低皮肤的敏感性。
通过保持皮肤清爽,从而减少痱子的发生。
记住:要穿着透气的衣服
另外,孩子平时要穿一些吸汗性好的衣服,比如宽松的纯棉衣服,这样也会减少痱子的发生。
如果发现孩子出汗浸湿衣物,应及时更换。
警惕:这五类夏季皮肤病
最易找上孩子!
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虽然孩子们有了更多去外界拥抱大自然的机会,但夏季气温高,日光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各种病原体滋生。
这样不仅会加重原有的皮肤疾病,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到夏季才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五类夏季皮肤病找上孩子!
第一类:虫咬皮炎
最常见的为虫咬皮炎,即丘疹性荨麻疹。
由于夏季气温高,蚊虫多,孩子们的皮肤常常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蚊虫叮咬。
蚊虫叮咬后,皮肤受到毒液的直接刺激,以及毒液诱发的过敏反应双重作用,常常出现黄豆至花生大小的红疙瘩,并伴有剧烈的瘙痒,严重时甚至会有水疱出现,剧烈瘙痒破溃后可能会继发感染。
医生建议:
在夏季户外活动或休息时,一定要为孩子做好蚊虫防护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最好使用蚊帐等物理防蚊的保护措施。平时也要注意室内卫生,避免蚊虫滋生。
发生虫咬皮炎后,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薄荷软膏以及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必要时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如果搔抓继发感染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医院就诊。
第二类:光线性皮肤病
产生这类疾病的原因有两大类:
第一种,是直接的光毒反应,即短期内大量的日光照射引发。
有些家长带孩子晒太阳“补充钙质”,但常常事与愿违。当皮肤受到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时,孩子容易出现弥漫性红斑、水肿、水疱和糜烂等情况,并伴有局部烧灼感和疼痛感。如日晒面积较大,甚至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疼、脑水肿等。
第二种,为光过敏性皮炎,即我们常说的紫外线过敏的现象。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窍门,一般皮肤的损害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均发生在光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双臂、后背等最多见。
如果本身是光过敏体质,再加上上述几种诱因后,孩子暴露在光线部位的皮肤可以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等损害,甚至全身不适。
医生建议:
首先应避免烈日下的暴晒,外出时应撑遮阳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衫,同时在外露的部位涂防晒霜等。
如有类似症状的出现,切勿随意外涂药物和剧烈搔抓。轻症的孩子,家长可以先用冰盐水或纯净水冷敷患处半小时,一日两次,后外用保湿剂和糖皮质激素类软膏,不见缓解或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由专业皮肤科医师诊治。
第三类:排汗障碍性疾病
我们上述提到的痱子,就属于排汗障碍性疾病。
由于温度升高,炎热的作用可以使得皮肤出汗量猛增,如果某些原因使得汗腺导管开口阻塞的话,可以引发汗液潴留,排泄不畅,积于皮肤内而造成各种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痱子”。
医生建议:
加强室内通风和散热措施,减少出汗;
家长给孩子穿着衣服应宽松,便于排汗;
如果出现痱子,告知孩子们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爽身粉外扑;
如果瘙痒剧烈,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清凉薄荷洗剂等,一般皮疹数天后自愈。
第四类:感染性皮肤疾病
这一型其实在门诊中亦不少见:气温升高,再加上外界湿度增大,孩子出汗增多,很容易引发病原菌的滋生。
像一些细菌性感染,如毛囊炎、疖肿、丹毒等,尤其是糖尿病患儿或口服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更容易发生。
医生建议:
注意个人、家庭及公共场合卫生,养成孩子不与家长共用洗护用品、洗澡巾,共同洗涤衣物等好习惯;
待有皮损出现时,细菌性皮肤损害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真菌性皮肤病可以外用抗真菌软膏;
值得提出的是应选择合适时机,如孩子足癣有浸渍表现时,应先用收敛剂(如3%硼酸溶液)把干皮肤后,再行抗真菌软膏外用治疗,否则有症状加重的风险;
如果宝宝有全身表现趋势或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儿需及时皮肤科就诊。
第五类:接触性皮炎
我们知道夏天容易出汗,汗液可以将一些贴身的饰品表面的涂层氧化,使得致敏的部分直接接触到患儿皮肤发生接触性皮炎。
发病后一般表现为患儿接触部位产生瘙痒性红斑,严重时出现水肿和水疱,破溃后可以出现糜烂、渗液和结痂。
家长自行外用花露水及一些其他药物自行处理,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医生建议:
如有金属或塑料等过敏史的患儿,一定避免对其再次接触,若不确定,可以寻找专业皮肤科行过敏源测试。
当出现接触性皮炎时,应告知患儿避免搔抓,家长应避免用肥皂水及热水烫洗进一步刺激。
方便的话,可以用清水清洗皮肤,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或止痒剂,必要时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如有进一步加重应专业儿童皮肤科就诊。
为了全市孩子的健康成长,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在年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医院合作,共同推出